2013/07/26

GNH之提出

幸福指數/不丹17歲國王的卓見

【聯合報╱編譯馮克芸/報導】

        世界上第一個編列「國民幸福指數」(GNH,Gross National Happiness)的國家是不丹,由推動不丹現代化的前國王吉格梅.辛格.旺楚克在一九七二年提出。那是西方國家最重視「國民生產毛額」(GNP)的年代,許多西方學者甚至僅以經濟發展的程度,就把世界各國區分為「已開發、開發中或低度開發」國家。

         一九七二年就以十七歲之齡即位的旺楚克國王卻認為,國家政策應關注人民幸福,且以實現幸福為目標,他承諾根據佛教價值,在維護不丹獨特文化情況下發展經濟,且在不丹知名學者烏拉及加拿大學者潘那克的協助下,提出「國民幸福指數」。「國民幸福指數」的四項支柱是:促進可永續的發展、保存及提倡文化價值、維護自然環境、建立良好的政府治理。

        雖然主要架構反映了不丹的佛教根源,但是它也奠基於快樂學、正向心理學及有關福祉的實證研究,學者們更進一步訂出八個主要項目,包括身心靈快樂、均衡分配時間、社會及社區活力、文化活力、教育、生活水準、良好治理及生態活力。不丹政府至今設有「國民幸福指數委員會」,由總理領銜,衛生部、財政部、農林部、外交部及教育部等部會首長皆為成員,確保政策的制定及推動與這項指數的目標一致。

大約在二○○五年之後,全球「快樂學」逐漸當道,媒體開始注意到經濟發展不等於人的幸福快樂,因此不丹的這項指數聲名大噪,一些知名媒體也開始評比全球民 眾的快樂與否。例如,富比士雜誌在二○一○年即針對全球一百五十五個國家的上萬名受訪者做調查,結果最快樂的前五名都是歐洲的國家,包括丹麥、芬蘭、挪 威、瑞典、荷蘭。在這項排名當中,並未納入不丹。除了媒體,各國政府也開始關注此一議題,例如,英國已經決定從明年四月起,評量民眾在人際關係、居住地點、工作及其他生活品質事項的滿意度,編製「國民幸福指數」。

(原文為2011年12月6日聯合報A5版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